第两百六十四章 赴约(下)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吃仙丹字数:2642更新时间:22/07/03 13:29:31
崔淼为大家做了介绍,她的大伯母名叫季秀香。

坐在右手边的男子,是季秀香的学生,名叫肖海田,现在是京城一家科技公司的老总。他当初在学校里选修了季秀香的课程华夏古代史,从此对古代历史,乃至文物产生了兴趣。

工作之后,他有了经济能力,便投入了古玩收藏的行列,一开始打眼无数,就去请教季秀香,慢慢地,他的眼力有了显著提升。

这回肖海田从朋友那边得了一个消息,说是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问他有没有兴趣过去瞧瞧。

买卖出土文物是犯法行为,肖海田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他朋友告诉他不用担心,这年月确实管得严,但老话说的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些盗墓的该挖还是挖,挖了几年都没被抓。

肖海田听了心动了,一方面他对出土文物确实好奇,二来,价钱肯定比市场上便宜的多,如果实在运气不好,被查到了,大不了破财免灾,也损失不了太多钱。

于是,肖海田就跟朋友一起去了。盗墓的告诉他们,有两种合作方法,一种是挖开的墓,不管有没有货,必须先给他们两万块功夫钱;第二种方法,挖开空墓不要钱,如果挖出货来,肖海权想买,得先交三万块钱。肖海田选择了后一种。

之后从墓里挖出了一些陶器和青铜器,肖海田从中选择了一些,之前照片上那件席镇,正是其中之一。

对于出土的青铜器,赵琦还是很在意的? 他戴上手套,拿到手中仔细观察? 赞叹道:“我还是先前的判断? 这应该是一件西汉时期的席镇。”

“能否请教一下,您给它断代的依据呢?”肖海田客气地问道。

赵琦想想自己应该怎么说才好,他先问:“你知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吗?”

肖海田说:“其实我对青铜器不是太了解? 我的收藏也是以陶、瓷器和玉器为主。”

季秀香放下手中的茶杯:“你又忘记我以前教你的? 不要碰自己不懂的古董? 否则很容易就打眼了。”

肖海田嘿嘿一笑:“老师,您的教导我可不敢忘,这不是我亲眼看到它出土的吗?”

“有时候,亲眼所见未必为真,你这回运气好? 不代表今后运气一样好。”

季秀香给肖海田一句警告? 接着说道:“赵琦? 你接着说吧。”

赵琦点了点头:“那我先给你讲一下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吧? 先是制模,将泥料雕塑成待铸造青铜器的泥模? 之后可在泥模上制作纹饰;翻范,对泥模进行烘焙? 使其变硬? 然后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取范,等待泥料干透后,将外层泥片逐一取下,并补刻精细纹饰。

制造内范,只有外范是不够的,浇铸出来的是实心青铜器,因此需要制作内范;合范,将内、外范进行套合,合范一定要严密;浇铸,将熔化的青铜液注入内、外范之间的空隙,冷却后去除内、外范,精整并抛光。

就这样一件‘理想’中的青铜器就铸造成型!不过有些青铜器运用的浮雕、透雕、铸接、焊接等具体的工艺细节可是要复杂得多,比如这件席镇……”

赵琦给大家讲述了汉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又分析了这件青铜席镇各方面的特征,有理有据地对他的判断加以佐证。

赵琦翻看着手中的席镇:“不得不说,这枚席镇相当独特,说实在的,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类型的席镇,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只是有一点,我不得不问,席镇往往有两对,你难道当时就只看到这么一个吗?”

肖海田点头道:“对,就只有一个,这也正是我疑惑的地方。”

“那肯定不对,古代丧葬是有规格的,从来都没有只放一个的先例。”赵琦隐隐感觉,肖海田的遭遇有猫腻。

“老师也是这么跟我说的,所以我今天带了其中一些东西过来,请您帮忙看看,不管对错,总要有个说法。”

说着,肖海田拿出一只皮箱,打开之后,里面放着一些铜器和陶器等物。

赵琦定睛一看,不用上手,就知道肖海田这是上当受骗了,不过,就这么说出来,也显得有些不太尊重,于是,他先从中拿出一面青铜镜,翻看了一会。

“刚才咱们说了青铜器的工艺,现在我再谈谈青铜器的辨别,一般来说,鉴定一件青铜器的真伪,锈色是重中之重。首先,真锈有三层,每一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变化,甚至哪一层先生长,专业人士也能分辨。

而且,出土的青铜器,锈里面还胶着了一层钙化土,这是作伪者根本做不到的,没有时间的积淀,钙化土是做不出来的,就如同小孩子的骨骼,和老年人的骨骼相比,他不可能有钙化的现象。

其次,锈色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不同,如黄河流域的铜器和长江流域的就不一样,即使是黄河流域一地,在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地区的铜锈也不一样,同一地区不同的墓葬类型,铜器锈色也有差别。再进一步说,即使同一墓葬,其所处位置不同,锈色也不一样。”

说到这里,赵琦指着肖海田带来的铜镜:“咱们就说铜镜吧,在盗墓一行中称为‘护心镜’,因为这些器物经常在墓葬尸体的心脏部位,和丝织品接触非常紧密,其锈色和在墓室摆在别的地方的铜器锈色也有差别。丝织物呈碱性,所以铜器上就会出现一种暗红的锈。”

肖海田也是高知识分子,听到这里就反应过来:“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这面铜镜是刚挖出来的,照理说应该有类似的锈迹?”

赵琦表示是的。

另一边的季秀香脸上带着些许疑惑:“可是这锈迹我觉得挺自然的啊!”

“一般做伪方法用的是电解作锈,但这种手法做出来的锈不自然,很容易看出问题,现在有了更绝妙的办法,就是‘贴锈’。作锈的人专门从真器上收集到大量的锈,然后用特殊的方法贴上去,甚至不需要埋在地下,一两周时间就可以做好一件令专家走眼的青铜器。”

赵琦指了一两处作伪者没有处理好的痕迹,又对着肖海田说:“如果你不怕损坏,可以用工具撬一下,就能看出来。”

“没关系,您请便!”如果有可能是真品,肖海田不敢这么做,现在么,他也想亲眼见证赵琦的判断。

赵琦从包里拿出一把小刀,选择铜镜上的一块铜锈刮了一下,而后就撬了起来。

看到内部的情况,大家都称赞赵琦的眼力,同时也感慨造假者的水平之高。

季秀香感慨道:“作伪手法知道的越多,我就越不敢去古玩市场买卖了,现在我收购的藏品,大部分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而且事先还申明,假了可退,否则我也不敢买。”

赵琦呷了一口茶,润润嗓子:“其实咱们也可以往好的方面想,就古玩鉴定而言,这是一个不断竞争的过程,竞争双方为了取胜对方,都会尽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客观上形成一种互动、促进关系。

你出题,我解题,坏的事情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在另一层面上可以说扩大了研究古代文化的群体,也让相关研究人员更注重增加自身的经验和眼力。”

肖海田苦着脸说道:“对您这样的专家是好的一面,但我们这样的可就苦了,老得作伪手法还没搞明白,新的手法就出现了,永远走在打眼吃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