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那些前瞻之势
类别:
现代都市
作者:
粉蔷薇字数:2116更新时间:22/07/05 01:05:35
有时候朝堂上面的事情根本说不清楚,同样那些官员的真实想法更是难以捉摸。
虽然世间传言简在帝心,都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思最是难以揣摩清楚。
但是在某些方面来说,朝堂官员的心思恐怕要比皇帝陛下的心思还要难以捉摸。
现在朝堂官员都是盯着御史台的位置,某些官员则是看着那几道空置的九卿官署。
都想着推自家的人上位,坐在那些九卿位置上,然后让自家在朝堂上面的话语权更加重。
但是他们却是没有想到为什么九卿位置可以空闲这些年,皇帝陛下始终都没有补上。
帝国照常如以前那般运转,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至于那些被空置的九卿官署的权柄,则是被进一步集中起来。
中央集权的事情,历朝历代不是没有干过,昔年,世祖皇帝登上帝位,就开始过大规模的中央集权。
同样在桃源的庇护之下,世祖皇帝的集权办法很是畅通无阻,那时候方是施展世祖皇帝想法理念的时候。
只有全国政令通达,上行下效都是最好的东西,百姓们都可以看到皇帝陛下颁布的旨意带来的好处,自然而然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
不过世祖皇帝能够做到的事情,经过历朝皇帝的绵延,有些可以做到,有些却是没有办法。
不过先帝乃是明君,在位二十几年都是在铺垫某些东西,当今皇帝陛下继位之后,就开始做着和当年世祖皇帝相似的事情。
朝堂官员却是始终都不明白,还以为眼前有着无穷无尽的利益纠葛,只想着朝那道漩涡里面去。
有时候,利益真的可以打动人心,使得那些本就羸弱不堪的思维瞬间坍塌,完全变成利益的追逐者。
御史台自几年前御史大夫被处死之后,御史台便是处于空置的样子。
又是半年前,大部分朝臣直接威逼利诱御史台成为他们呈递奏疏到勤政殿的工具。
一下子,三公官署之一的御史台,渐渐沦落下来,看着连是九卿官署都没有比较。
而这段时间之内的御史台职责,直接被皇帝陛下划归到太常寺,由太常卿仝致远执掌。
毕竟在先帝时期,仝致远就可以帮着先帝在勤政殿处理政务,到了当今皇帝陛下的事情,仝致远自由出入勤政殿。
有时候某些奏疏先是到达太常寺,太常卿看过可以批阅就是批阅,没办法批阅或是要皇帝陛下亲自看的,再是送到勤政殿来。
虽然中途可能出现某些事情,但是却可以看出皇帝陛下对于太常卿仝致远这位两朝帝师的信任。
连是帝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完全交给太常卿仝致远主持,勤政殿这等军机政务存放的地方,仝致远可以自由出入。
不仅仅是代表着皇帝陛下对太常卿仝致远的信任,同时还代表着集权的手段。
把御史台的权力突然集中在太常寺,而原先太常寺的职能仍在,势必造成长期得融合。
等到后面去,本来以前皇帝陛下需要执掌的两家官署的权力,现在只需要执掌一家官署即可以获得。
这样的办法,能尽可能的让皇帝陛下手中的权力更加集中,同样做到更加灵活。
几家官署的权力集中到一家官署,以前要协调配合,现在只需要下达政令,自然那一家官署便可以充分而灵活的安排完成。
正是有着这样的因素存在,昔年,世祖皇帝方能完成那些丰功伟业,成为帝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集权代表着灵活,不需要朝野的协调配合,不需要强调精兵简政的办法。
只是当年世祖皇帝前期集权,后面因为种种原因又是导致冗官制度的出现。
好在当时权利没有下放,始终出于集权的模样,这样方是能支持前面的动作。
哪怕是后面集权溃散,那些权利分散都是自都城咸阳三公九卿的官署之内。
还有少部分权力到了军方,允许军方的高层可以自由运动军队的作用。
经过变迁,集权又分权,分权又集权,辗转到了先帝时期,再次产生集权的想法,更是下定决心清理帝国官场,废除冗官制度。
不过冗官制度上面坐着太多尸位素餐的存在,想要以雷霆之势铲除,实在是有些困难。
只能徐徐图之,而在清除冗官制度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对官署的集权。
因而有了九卿官署空缺的情况,后来又是有了三公官署空缺的情况。
在合适的时候,皇帝陛下已经把官署里面的权力适当的分出去,渐渐那些官署成为空壳子。
比如九卿之一的卫尉,是由现在的禁军统领秋然兼任帝国九卿的卫尉。
由秋然兼任,又是禁军统领,自然没必要出现卫尉府,没有卫尉府则是九卿的卫尉显得名存实亡。
表面上有着卫尉存在,其实那都是面子上面的脑袋罢了,何况秋然是以禁军统领兼任卫尉,他的主要职位乃是禁军统领。
给外面的朝臣看看而已,至少现在朝堂上有着卫尉存在,即便是兼任,那也是有的。
如同军部和太尉府,两者的职权有着重叠的存在,而军部乃是太尉府不存在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为了弥补太尉府的空缺。
现在太尉出现,自然而然,项信以军部尚书兼任太尉,摆明面上的是主职是军部尚书。
可以说在项信坐镇军部和太尉府时期,两者必然开始慢慢融合,到时候或许没有太尉府这样的三公官署。
毕竟项信乃是军部尚书的主职,再是兼任太尉府太尉,别看太尉权柄更高。
但是他的主要职位是军部尚书,来日皇帝陛下让他卸任,都是先卸任兼任的太尉。
不可避免,在项信时期,太尉府和军部要融合,且渐渐以军部为主。
只是现在太尉府无人,军部人员密集,附和冗官制度的需求,选择人少的太尉府。
再是剪裁军部官员,慢慢融合部分军部官员入太尉府,既是完成两府融合,又是清理冗官,真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