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汉奸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字数:5671更新时间:22/07/08 15:23:41
东平路,距济南不过两百余里,发生在整个山东两道的这场风暴,同样也影响到了这里,一群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山匪试图占据路治所在的须城县城,却被严阵以待的守军所击退,不过他们也没有余力追击,只能据城自保,在收到以宋人名义发来的檄文之后,他们既没有马上认下,也没有当场拒绝,双方像是有某种默契一般地互不干涉对方的行事,直到某一天被打破。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事情是从夹在两者之间泰安州长清县开始的,这个县在元人的统治之前,曾经一半属于济南府,而另一小半属于东平府,这个小半当中,就出过一个在北方来说了不得的大人物,蒙古人初入中原时所封的汉人几个世侯,所谓的七万户之一的严实。

他当时的封号是东平路行军万户,被约为世袭,因此,又被称为东平严氏,李璮之乱后,忽必烈削诸汉将兵权,做为其中之一的严家也无法幸免。当然由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忠心,解除兵权之后的严氏,依然在山东各路担当着许多要职,除了济南路总管严忠祜,东平路的总管,为严实的第六子,严忠裕所领,当初之所以能保着县城不失,靠的就是严家自家蓄养的家丁,这些人几乎全都是上过阵、见过血的老卒,素质之高,远远超过了普通驻军。

不仅如此,为了笼拢严家,东平路达鲁花赤这个本应由蒙古人或是色目人担任的职务,是由严忠裕本人兼任的,颇有些类似后世清人的抬旗制度,因此,刘禹才会将他们说成是铁杆汉杆,属于坚决要打倒,并做为典型树立起来的反面榜样。

严家的根就在长清,已经死了二十六年,被元人封公厚葬的严实墓,位于他当年起兵时的青峰山下一个名为鹊里的小镇,为他守墓的都是严氏留在这里的亲族,而附近的族田,则租种给了当地百姓,与元人的苛政不同,严氏在这里实施的是轻租薄赋的政策,两相对比之下,自然会收获不少的感激,放到后世没准还能得到一个开明士绅之类的评价。

只可惜,刘禹不是来搞减租减息的,小小的长清县城自然没有东平路那般顽抗,在如红潮一般的大军进入县境时,就打开了城门,连冠服都不曾更换的当地知县带着属吏和本地缙绅恭恭敬敬地跪在城门边上,一付任人宰割的模样。

“严实葬于何处?”既然他们不愿意站着,刘禹也不勉强,直接点了那个知县的人,让他带着自己过去。

许是见到一个文官领着兵,并不是传闻中杀人如麻的女魔头,知县没有之前那么害怕,当下就带着他们去了城外,一边走一边向他做着介绍:“严公山灵距此不远,历任县治多有照拂,下官等亦是不敢稍有懈怠,府中有定例,每逢忌日,俱有人往祭......”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青峰山脚下的严氏祖墓,这片墓区占地极大,到处遍植苍松翠柏,宽阔的甬道由平整的青石铺成,道旁的入口处立着一块高出大半个人身的石碑,石上篆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刘禹也不下马就这么驻足而观。

“这是遗山先生所书,前头的墓志铭也是他的亲笔。”知县见他显得十分无礼,不由得心中忐忑,赶紧上前介绍。

对于他嘴里的什么先生,刘禹毫无兴趣,碑文的抬头上写着《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几个字,这就说明正主儿没错,又不是欣赏古迹,他才懒得去前头看,将手一挥:“掘了它!”

“是。”身后的军士们高呼一声,一齐涌了进去,无论是带他们前来的知县还是当地的守墓者都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他们竟然打的是这么个主意,知县当即跪倒在他的马前,连连叩首不已。

“大人,使不得啊,严公身前不尚奢华,死后陪葬甚少,里头只有棺木一尊,值不得什么,大人若是有意,开个数目出来,我等定会设法,让你满意。”

“对,对,严家对大人的所求,无有不遵,还望手下留情。”那些守墓的多半都是严氏的家仆,看上去还是跟了许多年的,十多个人跟在知县后头,向他跪下,刘禹却没有丝毫动容。

“本官不记得生过你们这么大的儿子。”他手中的马鞭指向前方:“钱帛非吾所愿,只有此人才值得他们走上一趟。”

就在这些人震惊不已的眼神中,他正色说道:“严实,先叛金、再叛宋,三姓家奴,毫无廉耻,其人当明正典型,其族当深恭自省,按律,籍其家,除首恶外,子孙流三千里,永不述用。”

知县跌倒在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看上去,人家还是严格依照法律来的,此人的确有过短暂的归宋经历,可是不管怎么说,掘棺戮尸都是极为严重的侮辱行为,不光严氏无法接受,他这个当地父母也是一样,谁知道宋人能呆上多久,等到元人打回来,岂不是连他一样会被追究。

“严氏亲族在籍者,你心里有数吧?”刘禹的话如同利箭一样,将他的心剖开,这个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要么站队,要么......就同严氏去做伴。

“下官......遵命。”知县咬着牙关挤出这几个字,死道友不死贫道,他又不是什么心志坚毅之人,元人的威胁还是个未知数,这些连尸体都不放过的宋人,才是当务之急,他也有自己的亲族。

有了识途老马带路,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居于长清县境内的严氏一族被连根拔起,有仕元经历的直接打入监牢,其他的人全都解送沿海一带。等到做完这一切,再回到墓地前,知县发现这里已经变了模样,那面高大的石碑被人推倒在地,篆刻在上面的文字已经荡然无存,被抹平的那一面重新刻上了几个字。

“汉奸及其子孙,不得居于汉土!”

几个老石匠战战兢兢地将字刻完,生怕这些人有所不满,头也不敢抬地趴在地上,刘禹扫了一眼,没有什么错字,抬抬手:“将严实押往济南府,竖起此碑,以儆世人。”

几个军士把挖出来的尸骸放到推车上,在他们的一旁,被绳子串成一长串的严氏族人已经上了路,里面从襁褓幼儿到白发老朽一应俱全,墙倒众人推,首先冲进他们家,指认出这些人的,就是被他们以为广施恩泽的乡亲,此刻看着那具早已认不出形状的骸骨,没有人再去回忆此人曾经给他们带来的荣耀,反而避之唯恐不及。

长清的事情一结束,刘禹就带着人连夜赶往了东平路,他们的动作不可谓不快,不过赶到城下时,城门早已经关闭,很显然,这些人已经得到了消息。

元人的旗帜飘扬在上空,城头上一片白幡,每个守军都头扎白巾,身披孝带,摆出了一付死战到底的模样,刘禹拿着千里镜看了看,冷笑了一声:“吾尝闻严氏之死,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已,不知可有此事?”

站在他马前的长清知县不防问得是自己,愣了一会儿答道:“方生变乱之时,严公束兵甲、止枉杀、济灾民,东平境内犹为如此,故此,百姓心有所向,也未可知。”

“原来如此,如今我等戮了他们的恩公,岂不是不死不休之势?”刘禹毫不在意地继续说道:“依你所见,若是派人入城劝降,他们可会动心?”

知县被他盯得毛骨悚然,又实在避不过,不得已咬下应下:“下官愿走上一趟。”

东平城并不是什么坚城,自从四十年前为严实所据,一直算得上安宁,包括十多年前近在咫尺的李璮变乱,都不曾影响到他们的生计,严氏为了招揽士子,又广修学宫,在这种情况下,城防之类的自然没有多大改善,不过城池就是城池,一旦守军心志坚毅,同样要拿人命去填。

只是这么粗粗一看,刘禹就明白这些人完全是在逞一时之勇,稀疏的城头上连人都不曾站满,看守军的装束也知道其中多半都是家丁,手里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竟然以长棍居多,元人的铁禁,哪怕是严氏这种铁杆支持者一样要遵从,因此哪怕城里头还有数万百姓,他也丝毫不惧,十户一把菜刀,能拿来守城么?

不过为了给予对方足够的压力,在派遣那个知县入城的同时,他的手下也开始了攻城前的准备工作,城外的百姓被征集起来,大量的木材被砍伐做成各种器具,在武力的威胁下,这些受过严氏大恩的百姓并没有太多选择,更没有哪个会为了那些所谓的恩情,枉自丢掉性命。

这一切都是在守军的眼皮子底下做的,刘禹就是为了做给他们看,看看他们究竟敢不敢将箭矢指向自己的乡亲,究竟有多大的决心,为了一家一姓之人陪上整个城池?

东平路总管府全身孝衣的严忠裕一脸铁青地看着这位老家的父母官,手指颤抖地按在刀柄上,看得对方颤抖不已,就连话都说得不利索了。

“他们事先毫无征兆,等到了城下,下官们已经举止无措,不得已开门纳降,谁知道他们是冲着严公之墓去的,下官与乡绅们苦苦相劝,无奈其人不许,还说我等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利,严公灵柩未能保住,就连严氏一族也尽数被捉拿,看样子是押往济南去的。”

“气煞我也!”严忠裕一把将佩刀抽出,吓得知县跌坐地上,刀光匹练般地闪过,擦着他的身体落下,将一张上好的花梨木凳子劈成了两半,“咕噜咕噜”地滚作一地。

“六哥儿,此人不过一个传话的,你杀了他也是无用。”边上一个文士作势拉了他一把。

严忠裕恨恨地提刀大呼:“剖棺戮尸,严氏与他不共戴天!”

堂上以文人居多,这些人都来自于严氏新设府学,当年严实得势之后,为了巩固家庭的统治,刻意交好文士,又兼之境内安靖,吸引了许多金人的遗民前往,一时间东平府学之名响彻北地,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成为了中统、至元、大德年间的所谓名臣,拉住他的这个文士就是其中之一。

“受益先生,严某方寸已乱,还望有以教我。”严忠裕发泄了几句,对着城下的数万大军,也是毫无办法,不得已只能去请教他们最敬重的这些文人。

“这完全没有道理啊。”被他称为先生的李谦拿着那封近似檄文般的书信摇摇头:“我等虽未明着归附,却也不曾坏了他们的事,何故突然以此为借口,兵犯东平路?”

“子靖,你怎么看?”

另一个文士拿过来瞅瞅,同样大惑不解:“名教罪人、铁杆汉奸?这是在说我等么。”

“汉奸?何谓汉奸。”

“居汉土,忘却祖宗之姓,反就胡虏之名,害汉民,奉承腥羶之气,驱驰毡裘之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是为汉奸。”李谦素有急才,只看了一遍,就能将整篇文章都背下来,何况这等檄文,本就朗朗上口,他读得痛快,一干文士听得却是十分尴尬。

宋室南渡之后,他们这些被金人征服的地区,当然不可能再以宋人自居,于是,便依从被石敬塘割给辽人的燕云之地故称,变成了汉人这个称呼,“汉奸”这个词,就是刘禹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顶帽子,后世有人为张弘范辩称,他又没做过宋人的官,哪里称得上汉奸?其实正是因为他不是宋人,才应该称为汉奸,因为人家是汉人。

在座的这些也都是一样,夷夏之辩古已有之,然而如同今日这么激烈,还真是少见,现在同五胡乱华的时候有些相似,衣冠南渡,他们这些遗民就成了不伦不类的一类人,并不是府学中所有人都有意为元人出力,其中有许多人学成之后归隐了山林,这就是另一种抗争,而他们呢,是主张出仕的,况且元人待他们一向甚厚,慢慢地也就忘了这其中的区别。

可是,几曾时,会被人指着鼻子骂成“汉奸”?心下哪里会舒服,文章倒还是其次,宋人兵临城下,眼见着不肯罢休,他们又要如何应对?元人的大军还不知道在哪里,东平城里兵马不多,总数还不到两千,仓促之下,又不及再行招募,谁会想到,宋人如此行动迅速呢。

“宋人倒底要我等怎样?”与李谦齐名,被称为“东平四杰”的阎复阎子靖一下子问到了点子上。

“开城,纳降。”李谦看了一眼严忠裕:“交出严氏一族。”

“那怎么成?”

众人大惊失色,交出城池也就算了,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宋人如果能长据此地,迟早会有这么一遭,可是严氏是他们的恩人,无论心里怎么想,嘴上也是不肯的,没等他们想好怎么去交涉,府外响起了震天的军鼓声,宋人攻城了!

严忠裕顾不得再商议什么,步履飞快地冲出了府第,以“四杰”为首的众士子各自对视了一个眼神,都明白这一回怕是躲不过去了,然而宋人要求的只是严氏,有必要陪上整个城池的百姓吗?

他们的犹豫不决,并没有阻止宋人的攻城速度,举世皆闻宋人善守不善攻,然而刘禹手中的这支队伍,全数都是之前的山东汉军,他们不光有攻城经验,还从元人那里学到了更多,比如眼前这种打法,驱本地之民去填壕沟,刘禹是做不出来的,可是并不妨碍他的手下去做。

随着齐宝柱的一声令下,数万百姓抱着沙土、砖石、甚至是门板,在宋人大军的监视下跑向了东平城,一边向冬季干涸的护城河里扔下东西,一边竭力向城上大喊,以希望他们不要朝下边放箭。

都是本乡本土的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为数不多的汉军守军立时就放下了弓箭,这样的情势下,守城的千户也无法逼他们硬来,否则很可能会酿成兵变,就是他本人,看着城外整整齐齐的宋人军阵,还有竖立在军阵前面的那些高大器具,腿肚子都打着转,这可不是什么山贼土匪,哪还有半点心志?

“为何不放箭?”严忠裕飞马赶到城头,一看之下气得差点没有一头栽倒,城外那条不怎么宽敞的护城河,好歹也能给攻城者造成一些不便,比如说器具什么的想要推到城下,就得付出不小的伤亡,可如今眼看着被一点点地填平,这仗还要怎么打?

“放不得啊,他们都是治下百姓,此箭一放,严公好容易积攒的名气,可就全都没了!”

千户的话让他气闷难当,严氏立足靠的就是收买人心,兴办教育、保境安民、赈济百姓无不是为此目的,眼下如果为了守城,而射杀这些百姓,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他们都不可能再相信严氏。

就在这种两难之中,城外的壕沟和护城河很快被填平,刘禹看了身旁的齐宝柱一眼,后者赶紧解释了一句:“抚帅看着末将,半个时辰之内拿不下城池,愿伏军法。”

顺着百姓填出来的通道,全数换了新装的忠武军将士推着高大的楼车、蒙车、云梯等事物,从四下里同时向前推进,在刘禹的镜头里,城头上的守军经过之前的打击,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斗志,宋军进入射程之后,从城头下打出来的箭矢、石弹也是稀稀拉拉,他心里明白,齐宝柱的保证还是打了埋伏的,这哪用得着半个时辰那么久。

果不其然,仅仅一轮攻击,城头上就响起了欢呼声,被突破的地段越来越多,结果的悬念已经荡然无存,他放下千里镜,将一本名册扔给了齐宝柱:“进城之后,这上面的人一个都不要放过,严家还是用老办法。”

齐宝柱收起册子,所谓的老办法,就是让百姓去打头阵,这不是攻城,他们当然不会推脱,这里才是严氏的老巢,经营了超过五十年,其中的积蓄可想而知,而他的目标,除了严家,还有更重要的,那些依附于严家的读书人。

就在这时,他的军阵前同样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刘禹定晴一看,远处的城门被人从里头推开,城头上元人的旗帜也飘飘荡荡地落了下来,东平城,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