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邵氏电影帝国的没落
类别:
现代都市
作者:
香港大亨字数:3504更新时间:22/07/08 21:11:55
1988年6月初。
香港,清水湾,豪宅区。
住在这里的富人,理应很开心。尤其是,退休安享晚年的,就更应该开开心心了。
但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始人、tvb电视台的老板邵逸夫,现在并不是很开心。因为,最近几年他的财富,虽然随地产价格升值,而增加了不少。
但他付出更多心血的影视文化产业,却并没有赚到什么钱。
tvb电视台还好一点,这些年业绩虽然下滑,但毕竟是香港唯二的两家电视台。
自从老对手丽的电视台被新创业系收购,改名为星辰台之后,收视率虽然反超。但是,星辰台的经营模式跟tvb不同,并不重广告收入,节目中甚至大幅度砍广告。星辰台仅把香港的观众收视率,当做一个参考指数,来决定向全世界的客户推销那些影视、动画版权。
星辰台的节目卖的也不贵,每集价格只卖几千港元甚至一些市场较小的地区几百港元一集也卖,即使发达国家市场每集也不超过3万港元,堪称是热播剧里面比较便宜的了,所以,国际市场上一些买不起美剧的客户,往往考虑引进廉价的港剧。但是,星辰台的节目是销往全世界的,即使单集便宜,但是卖给几百个电视台客户,那就是非常庞大的收入。
一年星辰台的收入,可以高达10亿港元,绝大部分都是卖剧集版权所赚到的。香港地区的广告收入,仅有1亿多港元。
而tvb能撑得下去,因为广告主预算没有减少,所以,每年五六亿的广告收入,足以让tvb电视台略有盈利。
更何况,tvb也是撑着港剧热销的风潮,向全世界卖自制的港剧,一年也能有个两三亿版权销售收入。
邵氏电影公司,那可就经营惨淡了,不仅仅电影制片业务表现很差,就是电影院线业务,票房也是锐减,去年总营收跌破1亿港元,今年恐怕还会更低。
“最近邵氏电影公司的业绩怎么又下滑了?”邵逸夫苍老的声音在书房响起,他目前已经不太过分邵氏电影公司和tvb电视台的经营状况。
而是把tvb的经营,交给了自己的太太方逸华。
至于,邵氏电影公司,名义上是tvb的控股股东,但邵氏电影实际上,主营的电影有业务,实际上,已经非常不堪。
而核心人马都去了tvb,现在负责邵氏电影的是原先公司的中层黄决明。虽然,不少人觉得邵六叔抠门,频繁跳槽到同行。
但是,黄决明是快到四十岁被原本的公司裁员,被迫去应聘邵氏,被选上了之后,就一直任劳任怨。
现在让他当邵氏电影业务的总经理,也不是看好他的能力,仅仅是因为邵氏电影集团的老人,要么跳槽了,要么就是做电视了,没多少人愿意去做电影。
这才轮到黄决明这个名不经传的人物上位。
而这个历史上也没留下名为的小人物,也没能够扭转邵氏电影公司衰落的格局。
去年邵氏电影公司的全部院线的年票房数据,仅有不到1亿元。不仅仅是香港当地的数据,还包括邵氏在南洋的院线。
大概有50多家电影院,面积都不小。即使是租出去收租,也不止这么多钱,但是,去年全年,50多家电影院才收8000万港元。扣除了拍片预算,以及第三方电影投资人拿到邵氏发行的电影分成之后。
属于邵氏电影的分账,最终不到5000万元!
没一家电影院,一年居然只创造100万的收入……这点收入,随便用场地做这些什么,比如卖服装、卖百货、开饭店,也不止这么点钱!
这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别的影视公司都在发财,邵氏则显得有点凉凉了!
“对不起,六叔!这几年来,香港电影市场变化太大了。之前,仅仅是嘉禾、新艺城之类的公司,以大明星来吸引观众,我们还是可以模仿的。但是,这几年电影已经是以特效为主,新创业影视公司技术上领先世界,他们一部电影可能就烧钱几千万去做特效。其他电影公司,嘉禾、新艺城,也会拿出一两部大片,去做电脑特效。我们公司全年的制片预算加起来,也不够500万,每部片预算几十万元,根本不够特效!”黄决明站在书桌前面低着头说道,他在邵逸夫的面前就像是小学生似的,一点都不敢还嘴。
邵逸夫闭着眼睛,不知道他是因为太过难受还是在思考问题,总之书房里此时只有两个人的呼吸声,过了一会,邵逸夫才缓缓的睁开眼睛。
“你先走吧,可能我已经真的不懂电影了。”邵逸夫的话听起来有些悲凉,黄决明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过董事长让他离开,他不敢不从,也不敢多问。
出了书房之后,黄决明匆匆离开,从邵逸夫的别墅到他自己家有一段距离,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天天过来汇报,在路上的时候,黄决明忍不住开始思考邵逸夫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邵氏电影公司自从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是行业中的领头者,邵逸夫虽然当时就已经五十岁了,但是他的头脑可比一般的年轻人要强多了,
邵氏电影公司遵循商业片路线,“观众至上”是邵氏当初能崛起的奥秘。邵逸夫当初一天少则看几部电影,多则看十多部。古今中外的各种电影、戏剧,都是了如指掌。
在邵氏公司里,导演和演员是否会受到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准的,其中李翰祥就是因为在中国内地拍摄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引起巨大轰动,从而得到了邵逸夫的重用,在这一点上,他的决策十分英明,致使邵氏电影公司走上了行业的巅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早就跟过去不一样了。但邵逸夫对于电影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年轻时期,至多是五六十岁时的审美喜好,所以,不仅仅不能帮邵氏电影公司跟进新技术和潮流,而且,因为观念太老了,反而拖累邵氏电影公司的发展。
70年代的嘉禾崛起,80年代的新艺城异军突起。这些本该是能够让邵氏电影公司觉醒,模仿对手的成功要素。但是,邵氏并没有,反而将电影越做越烂。
而新创业系的电影,动不动就是上亿大制作,香港观众的口味更挑剔了。对于邵氏而言,这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大家都是以上亿预算的质量来要求香港电影了,谁还看邵氏几十万上百万预算的垃圾片?
以至于,嘉禾、新艺城,也需要不断斥资几千万元,购买新创业电子科技集团的超级计算机,培养自己的特效团队。
至于,邵氏则成为时代的弃儿,根本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去拍特效大片,甚至,就连普通的电影,也拍不好了。
以至于,对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这个品牌是有感情的邵逸夫,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找到合适的买家,以合适的价格,出售这项资产。
……
“林总,您要的邵氏电影公司的资料已经给您拿来了。”秘书做事很利落。
看着手里的资料,林棋颇有些唏嘘的感觉,他很感慨一代帝国的没落的同时,对于邵氏的电影院线资源,还是很有兴趣的。
邵逸夫的一生颇具传奇,他大概是少数的活到一百岁以上的人。不过,邵逸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并不仅仅的建立邵氏电影公司或者是经营tvb,而是从80年代开始,不断的向内地无偿的捐献资金,用于资助国内的教育。
换做是其他富豪,或是为了求政治地位,或是为了求经济政策倾斜。又或者是沽名钓誉,自己出个名字,大部分的慈善捐款都是号召别人捐的。
但邵逸夫是罕见的实在人,善款完全是他个人财富,而且,捐的教育善款,也基本上是专款专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的逸夫楼,就能证明,邵六叔的捐款,都是实打实的。
而捐了这么多钱之后,邵六叔也没有求生意上的利益,相反,他从开始大规模捐钱做慈善之后。不仅仅内地生意投的不多,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的生意,都处于不断收缩、甩卖。善款所得的资金,完全是邵逸夫不断甩卖私人拥有的资产筹集。
对于这样的人,林棋十分有好感,俗话说,达则兼济天下,邵逸夫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
“联系一下邵氏的负责人,探探他们的口风,看看现在邵氏电影公司是否打算出售。”林棋吩咐了秘书一声,随后便开始查看邵氏电影公司的资料。
对于邵氏电影公司,林棋收购过来,主要是弥补新创业影视集团,在院线发行渠道方面的劣势。世界电影史的发展,证明了渠道和内容一起做,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至于,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公司不能经营院线……那是因为,二战之后反垄断法不断的趋严,好莱坞电影巨头,被迫出售美国境内的院线,避免触犯反垄断法。
但是,迪士尼、华纳等等巨头,在美国境内不投资院线,并不代表其发行势力弱。因为,这些巨头放弃了院线之后,投资了更有前途的电视网络。以至于,这些巨头更大的收入来自于传媒,而不是传统的电影业务。
在眼球经济时代,掌握电视台、互联网等等媒体渠道,重要性实际上,并不亚于掌握院线那种实体渠道。
而且,好莱坞巨头在美国不拥有院线,并不代表院线不值钱。其在海外市场上,很多好莱坞巨头,丝毫不担心反垄断法,只要能收购院线的市场,这些巨头都是毫不犹豫收购了。
“林总,邵氏电影和院线业务的经理仅仅是临时来被提上来的,没有多少实权,这种事情需要邵六叔决定。”秘书说道。
“嗯,那你帮我预预邵六叔!”林棋沉吟了一下,也觉得自己应该去亲自商谈。
“好的。”秘书很干净利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