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犀利提问【第二更】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秦非鱼字数:2133更新时间:22/07/09 15:19:46
第二更】

依旧求推荐

“皇城控股的股权关系比较复杂,秦董,田院长还有我,盛世代工的何总都是皇城控股的董事会成员,至于董事长先生,基于他本人的意思,就不能多说,不过皇城控股立足于世界,在不同的地方推行一样的标准,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国外政府历来认为中国的大企业都有红色背景,皇城控股不可能逃脱出去所以强调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俞总您好,我是《每日电讯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的是,香港即将在九七年被交接给内地,那么皇城控股还有紫禁城电子将亚洲总部设立在这里,是不是有稳定香港的考量呢。”那位记者一个绕就转到了政治上面。

俞海钦当然不能接招,“这位朋友说笑了,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亚洲金融的中心,又毗邻内地,连接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皇城控股和紫禁城电子考虑将总部设立在这里是最合适的,至于稳定香港,我相信香港不会因为这次交接发生变化,而且作为一届商人,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做这件事情。皇城的一切动作都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来决定的与政治无关”

五花八门的问题铺天盖地的,俞海钦被问到最多的,而秦宣云也不少,最为低调的田御翔倒是闲适很多。

“那么最后三个问题”秦宣云看了看时间,打断了一下提问,宣布道。

问题其实已经问的差不多了。

被选择的倒数第三个问题来自日本《读卖新闻》。

提问的是一个衣着简练大方的女记者,“俞总,我想问的是,日韩电子企业一直在视听电子产品上独占鳌头,那么紫禁城会不会想要借由VCD这样一个产品打破他们的垄断,进而成为新的电子巨头?这样的野心对于紫禁城来说,您觉得有足够的基础么?”

问题非常的犀利

新的巨头诞生,意味着蛋糕的重新分配,这里面的矛盾是不可能忽视的

俞海钦沉吟了一会儿,才正色向底下的记者们说道,“紫禁城电子和天工研究院创建于一九八零年,十年时间,我们致力于研发创新,这是我们投入的最大部分,而一九八四年的东京国际电子大展,是天工第一次站到世界性的舞台上,我们推出了雀牌的第一款录像机,这是天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紫禁城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从那一刻起,我们开始在技术投资上获得回报,所以这也支持我们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物力进入研发环节,雀牌录像机作为紫禁城的主打产品,为提高紫禁城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我们相信雀牌VCD的出现,将会是视听行业的一次**,为此我们深深相信,紫禁城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于此同时,我们也会投入更多在产品创新研发上如果说发展是一种野心,那么我想说,紫禁城已经做好了准备至于我们的老大哥,索尼也好,松下也好,我相信随着电子行业的大发展,共同孕育市场,促进电子行业的飞跃将是我们的共识,紫禁城作为后进,会向老大哥们好好学习,共同合作”

俞海钦说话滴水不漏,《读卖新闻》那位显然没有得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如果俞海钦狂言要赶超索尼松下,这当然就是一则极具震撼力的新闻了

俞海钦向秦宣云示意可以有下一个提问了。

“那位新华社记者吧”秦宣云将倒数第二个机会给予了内地的媒体。

那位中年男记者有些喜出望外,他刚才已经提问过,这次只是尝试一下,没想到居然又被点到了,“感谢秦董给我再一次的机会,我想要问一下田院长。”

田御翔脸上露出笑意,“难得有人问我,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

底下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

“不论是之前的雀牌录像机,还是现在渐渐拥有国际声誉的天工元件,包括这次的VCD,都是天工研究院的成果,作为一个成立不足十年的研究院,是什么让天工拥有了这样的实力,另外这对内地其他的企业有什么指导意义么?”

“咳咳,感情这位先生是觉得功劳都是天工的,紫禁城吃了白食”俞海钦清咳两声,“面无表情”地酸溜溜说道。

这两位倒是一对活宝,不过这么一来,整个场面却是越发活络起来,察觉到这一点的人不免对台上两位企业家大为钦佩,今天这样的场面,可能许多的媒体在写稿的时候不免都会偏向紫禁城这边一点,这倒不是说别的,文章本身是有情绪的,这个就基于写东西的人在获取这个信息的时候的心情了。

“俞总刚才说的基本是实情,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田御翔嘴角一扯,不等下面哄堂大笑,赶紧转入了正题,“关于天工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只有自己掌握了技术,掌握了研发能力,掌握了创新的思想,才能有一飞而起的基础和条件。天工的初期,最大的投入就是技术的积累,有自己研发的也有购买的,可以说天工的起步是站在了一个高度的,所以这一点,我还是要感谢这个行业的孵化和哺育。除此之外,天工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很明确的,比如雀牌录像机,今天的VCD视碟机,我们都‘施舍’给了紫禁城电子,而只保留了元件的工厂,我们相信对于天工,做专做精是正确的方向。”

“至于您说对内地的企业的指导,指导不敢说,如果说能有一些可以为人借鉴的话,那么创新和自主,我觉得是我们内地的企业要做的,很多企业因为比国外的同行起步晚,就干脆不投入研发,甘心做二流,做三流的下游产业,只是比较短视的”

田御翔语气比较温吞,不如俞海钦有力量一些,但是和风细雨非常容易让人听进去,这就是不同的人格魅力了。

第三个问题,惯例是给香港本地的媒体的。

《星岛日报》得到了这个机会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