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温室大棚和食堂
类别:
其他
作者:
jingY8字数:2230更新时间:22/07/10 10:55:49
学院整顿完毕,柳心和心纯两个人就把课程分开讲,语文数学心纯出力多些,会计学和农学就主要是柳心的事儿,总算让心纯喘口气儿。
几个专业课程的时间又串了一下,这样约翰和汤若望也会在柳心讲会计学和农学的时候带着他们的学生旁听,一来二去有时也会有别的专业的学生有空去约翰和汤若望的课堂旁听,学习氛围浓了不少。
柳心这几天就琢磨实践课的事,天已经很凉了,庄稼收完了,做什么实践哪。
有一天课余,柳心在农庄里来回转,一下子看到一大排砌了一面墙的半截子工程,看起来是要盖一排房子,可能有什么事耽搁了,所以一面墙砌的挺高,左右两面弄了一小块,有一面还没来得及弄。柳心脑袋忽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温室大棚的雏形吗,自己怎么把这事忘了。
就是这个时期没有玻璃,还没有塑料,采光是个问题,但有这现成的温室,要是不用起来也太可惜了,如果尝试当成农学实践基地,种些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只要能出个一两样也能鼓舞人心,况且柳心又想起自己在登州冬天还种过蒜苗,发过豆芽,这都可以尝试呀。
说干就干,柳心找了几个泥瓦匠,把这一排房子简单的修补些,变成比较整齐的温室模样,去集市采办些竹坯子和窗户纸,还大量采购了棉花粗布雇佣通州几个大嫂给做成棉帘子,甚至害怕柴火不够烧,又买了些下等碳,买了各色蔬菜种子,把东西置办齐,就让学生动手,指导大家把温室大棚建起来。
经过前几天捡柴搭火炕,学生对于动手的事都非常有兴趣,不但是农学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都跑过来凑热闹。
柳心一看这事挺好,就给大家都分了工,算作全学院的实践课。学生都要做好实践记录,农学的主要负责记录温室的构造,怎么下种,多少天发芽、开花、结果等等,会计学的要把温室的投入,都记上账,倒时要是收获了,有收入也得记账,天文历法和西医专业的负责记录节气,温度,天气变化等等。
这是全学院第一块实践基地,大家迸发出了最大的热情,连约翰和汤若望每天都到这来看看有什么变化,研究自己相关专业的课题。
这一共二十多间温室,每个班分三个温室是实践区,在自己班的实践区,学生都种了十多样东西。每天都有天文专业和农学的学生来记录温度,决定需不需要在温室里烧炭,农学各班轮流出学生来负责收放棉帘子和烧火盆以及浇水等。
温室的蔬菜种下后,柳心就交给学生负责了。
她开始研究把食堂建起来,以前是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上是学院害怕麻烦,再就是怕学生家里条件不一样,众口难调。前一段开始烧热水做点菜汤儿,学生反应都挺好。
现在通过建这么个温室大棚,学生空前的团结,而且京城里来的官宦子弟也都开始动手干农活,没有多少纨绔子弟的模样。这些学生年龄都不大,还都是对科举不感冒的,也没那么娇气,整个食堂吃大锅饭还是能接受的。
大多数孩子就是成本钱,还能吃上热乎的吃食,
如果个别条件好的,还可以另外花钱吃小灶。
柳心和心纯、汤若望、约翰四个人再次开了个工作会议,研究些食堂的事情,研究出标准一天需要多少米,大家拿多少菜,然后到各个班级和同学说一下,大家自愿报名,学院根据报名情况请几个厨娘来做饭。
建食堂这个事在这时还是挺稀奇的,因为大多数私塾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学生离得也近都送饭,偶尔有的午饭在私塾用,也不过是能有人给热一热,成名的学院也是学生自己带书童小厮自己开火,很少统一吃饭的。
杂学院的学生这段时间总接触新奇事,一听说要有食堂都纷纷报名,最后通州的孩子都报了名,京城的孩子还在犹豫。
柳心四个人根据报名情况又研究了一下细则,这杂学院本来就是免费的,柳心和徐光启是自掏腰包赚吆喝,学生也是看着免费才来的,而且大多数孩子家境都不太好,这让大家拿粮食的事就要说明白,让家长也明白不是学院变相收费,是为了孩子们好。
在上间操的时候,柳心在前面都办食堂的细则给大家读了,征求下大家的意见,也让学生回去和家长再商量一下。
学生一听细则明白了,要求大家带的粮食和菜就是目前学生每月正常饮食标准,没有增加,可孩子们都是吃两顿饭,家家日子不富裕,老百姓几乎都吃两顿,可学院却是给大家一天做三顿饭,相当于变相给大家贴补一顿,孩子们都不傻,知道是老师对自己好,还哪有不愿意的,不少孩子都低下头,眼里含着泪,记下了学院的恩德。
京城本来犹豫的孩子也听明白了,学院是照顾大家,而且如果你有钱还可以额外花钱让厨娘给你单做,这些大家全都报名了。
会计学专业的小胖子张学成是威武将军府的,从小就不爱上学堂,四书五经也听不明白,就愿意往出跑着玩。柳心这有个杂学院,他老爹是硬拽着耳朵给他送过来的,他带着书童和小厮都这混了二十来天,看看也没什么意思,就想不念了。
张学成正琢磨怎么和老爹诉苦回家哪 ,柳心来了。这山长一来学院一下就变了,首先是有了体育课,对他来说太高兴了,可以伸伸胳膊练练腿,挺有意思。接下来还捡柴火,还要搭炕,还建了温室大棚,自己这会计学也没那么枯燥,自己天天记记账,上学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是不想走了。
一听可以吃食堂,他马上报了名,今天一听细则,更加高兴了。小胖子高高举起手说:“不用雇厨娘了,我让我爹弄几口行军用的大锅,家里还有几个火头兵,就让他们来学院做饭,我家还有个厨娘菜做得好,她就来做小灶。”
看小胖子积极发言,又有几个京城的官宦子弟承诺带些粮食和蔬菜补贴些学院,通州的孩子也有的说可以多拿几棵白菜或者可以多拿几捆柴,总之热情极高。
果然没几天大家都依诺带来东西,而且把书童小厮都打发回去了,开始乐呵呵地吃上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