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公心私心

类别:其他 作者:jingY8字数:2135更新时间:22/07/10 10:56:16
昨天打发走了李知府一行,张跃武痛快地睡了一个好觉。

想着白得一千两银子,张跃武今天就打算核算一下,看看怎么能把县衙好好修修。

可谁知刚吃完早饭,王经历又返回来了。

见到张跃武乐呵呵地说:“知府大人要全力推广番薯,今日就让王某来这儿找张兄安排种薯,按照一个县十万斤的数量分发到十五个县。”

“啊!”张跃武在旁边一下呆住了,随即沮丧地耷拉下脑袋,“看来这番薯保不住了,刚得了一千两银子,自己还没捂热乎,一百多万斤番薯就要丢了。

“张兄,李大人知道番薯种植不易,可各县也不宽裕,就五十文一斤吧,请张兄和钦差大人多多美言!”王经历说着给了张跃武一个你懂的眼神儿。

“五十文?”张跃武脑子中快速反应一下,粮食这几年价格暴涨,也就十几文一斤,五十文是天价了。十五个县一百五十万斤,就是七万五千两银子呀!这不是要买薯,这是给我送银子来了!

张跃武真想大叫一声,可是看看是在县衙,马上意识到钦差大人和秦牧还在县衙,赶紧整了整衣襟,勉强地说:“好吧,我会和钦差大人说的!”可心里却乐开了花。

两天时间,米脂县衙番薯少了一半库存,张跃武手里也多了七万五千两银票,不对,是七万六千两,还有给他修县衙的一千两。

张跃武在后院想了一宿没睡觉。

第二天早晨,张跃武早早的起来,恭敬地来到了孙传庭的房间,递上了五万两银票。

“张知县,这是何意?”孙传庭惊讶地问到。

“钦差大人,这是各县买番薯的钱,一共七万五千两,加上修县衙的一千两,一共七万六千两。跃武出身贫寒,从来没见过这大把银子,昨天是失了态没有立即送过来,可这一宿事儿也是能想明白的。番薯哪能值这些钱?还不是依仗钦差大人的面子,请钦差大人把这五万两转给皇上吧!”

张跃武顿了顿接着说:“这种薯是秦同知带来的,还是他自掏的腰包,我要给秦同知送去两万两,另外张公公仗义执言,剩下的五千两,我就送给张公公。至于王经历给的一千两,我打算拿出三百两,把衙门修修,再拿些银子招募下人手,把县衙里空缺的吏员都给补上,把这几年拖欠的粮饷给大家发发,这么算算,还能剩下五百两,下官的私心是自己能在县里买个宅院,到时候给父母老妻接过来,让他们享享福。”

张越武说到最后,神色阴郁下来。

孙传庭听张跃武解释,心里暗道:这个张跃武虽然出身贫寒,但也能守得住操守,而且不刻板,倒真是个人才。

看张跃武一脸感伤,孙传庭起身,拍拍张跃武的肩膀:“张知县不愧是为国为民的好官,本官非常感佩,不过这银子送给皇上就大可不必了。秦同知是有大义的人,他推广番薯也不是为了赚银子,他那份也免了。张公公在宫里生活不易,不过一千两也就足够了。秦同知给我说过,你这几年受委屈了,该给的救济粮款,米脂一文也没得到,百姓生活苦啊,目前县里连正经铺子都没有两个,以后商业流通,百姓的柴米油盐,都是要花钱的,你把这些钱留下来可以拿来开垦可以拿来置铺,只要善用此款,也算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皇上了。”

“此次事后,你也不可能仅仅是个知县,往上再进一步,也有许多需要打点的事,况且如你所述,你也晋升了,家里父母老妻还跟着受苦,也不是为人子为人夫之道,”孙传庭接着劝慰道。

“大人,下官记下了!”张跃武拿回银票转身出了屋子。

小张公公只是皇宫里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太监,年幼时因为家里穷养活不起,无奈间进了宫,在大太监的吆喝下战战兢兢,差点食不果腹。这次能出来还真是阴差阳错,按照宫廷里的规矩,钦差大臣都要有个太监给拿着圣旨,结果总管太监安排的那个人,在临行前一天得了风寒。这边要启程了,小张公公正在挑水,就被总管一眼逮着,塞进了钦差的仪仗队。

可没想到山西一行,见识了温和气的孙传庭,也跟着吃了几顿饱饭,那天更是被李知府推为上座。当时在堂上,他自己也不知怎么了,就突然想给钦差大人打个前站逞逞威风,可谁知道自己就那么几句话,当时连想都没想就说了出来,结果现在张跃武给他送来了一千两,而且还告诉他是钦差大人首肯的。

小张公公这辈子还是头一次看到一千两银票,送走了张跃武,差点连滚带爬的来到了孙传庭的屋子。

小张公公在地上不停地给孙传庭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孙大人,你就是小的再生父母,大恩大德,小的来生衔草结环也要来报答,只要大人能用得着小的地方只管开口,你想要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张公公!”,孙传庭扶起小太监,正色道:“我们都是身带皇命,自然为皇上为朝廷办事,你也知道此行不易,只要公公能出自公心,为孙某守住秘密,孙某就感激不尽!”

“是,大人,小的虽然是个阉人,但不是不知好歹的人,陕西这一趟,我也看着凶险,但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为大人鞍前马后奔走效劳!”

“好,以后孙某还要多多依仗公公!”

外人不知道,小张公公这句承诺,真的在不久后就实现了,他在孙传庭西行中立了大功。

张跃武拿了七万多两银子,果然没有食言,很快县衙里招来了工匠,把里里外外进行一番翻修。

在此之间,县衙贴出告示,号召外逃老百姓返乡,找回来一千人,又收留了从陕西别的府城和外县过来的流民两千多人,这些人由县衙发给救济米粮,趁着没上冻,组织开垦荒地,承诺丰收后给开垦者五成。

此时,别的地方都是满目萧条,可米脂的田里,却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