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王莽恭谦未篡时(四)
类别:
科幻灵异
作者:
我爱叉姬字数:4294更新时间:22/07/13 23:37:14
内务府七司衙门,是乾隆五年,由和亲王弘昼奏请,新设的衙门。这衙门建立的初衷,还是为了解决旗务上的问题。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而满清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清制,旗饷有饷银、甲米之分,各分为五等。
凡饷银,亲军、前锋、护军、领催、弓匠长、铁匠长月支银四两,马甲、弓匠、二等铁匠、炮手月支银三两,外郎、步军领催、铜匠、三等铁匠、学习炮手、鄂尔布月支银二两,步甲、养育兵月支银一两五钱,四等铁匠月支银一两,其由觉罗挑补之亲军、前锋、护军月支银五两(不列等),各按月支领。
凡甲米,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弓匠岁支米二十二石二斗,铜匠、铁匠长、二三等铁匠岁支米二十一石二斗,炮手岁支米二十六石四斗,学习炮手岁支米十七石六斗,步军领催、步甲、四等铁匠岁支米十石六斗,养育兵岁支米一石六斗,各按季支领。
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按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
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理论上来说,旗人也可以务农经商或者学门手艺,可这样又难免受人歧视。
——现代有些洗地党说什么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其实都是扯淡。
首先是务农。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
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但是根本没有持续几年,就被喝酒赌钱的旗下大爷们典押出去。后来乾隆年间也曾经改革旗务,发过数次地产,结果都是到手后更快的典出去。清初倒是有规定旗民不交产,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取消禁令,可是早在康熙年间就名存实亡。
至于不准经商的说法,唯一的出处就是《顺治实录》顺治元年七月壬寅条——谕诸王及官民人等曰:凡我黎民,无论新旧,同属朝廷赤子。近闻有将归顺人民给与满字背帖径充役使,或给发资本令其贸易同于家人,或擅发告示占据市行与民争利亏损国税。乱政坏法莫此为甚。除已往姑不追究外,自今传谕以后宜亟改正,若仍怙势不悛定置重典,决不轻宥。其新附军民力能自赡者宜各安本业,不许投充势要甘为奴仆。如有奸棍土豪,自知积恶,畏惧有司,因而委曲钻营,结交权贵,希图掩饰前非仍欲肆志害民者,定行加等重治。如果鳏寡孤独,无计自存,许亲赴顺天府呈告,转咨户部启闻……
翻译过来,就是旗人不能把资产交给那些投在他们名下的汉民,让自己的奴才欺行霸市。“或给发资本令其贸易同于家人,或擅发告示占据市行与民争利亏损国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么像对待自家包衣一样发给本金让他去做买卖,要么他自己随便发个假的官方指令去强占交易场所。”说到底是役使投充的问题,而不是说旗人不能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令其贸易同于家人”一句,更说明包衣是可以代替主人前去贸易的,就更不要提主人本人了。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里有正黄旗满洲人武隆阿(瓜尔佳氏)在道光元年所上的《筹议八旗生计疏》。里面写道:“旗人旧例,并无农工商贾之禁。然旗人之不务农工商贾者,固由于无田地资本,更由于聚族而官,非服官即当兵,食俸食饷,享于尊贵,始则鄙之不屑为,年复一年,性成习惯。”
可见,对于旗人经商务农,朝廷本身没有成文的禁令。但是在清代前期,由于身份和八旗制度的约束,使得旗人广泛“不务农工商贾”,并且“鄙夷商贾”。
总而言之,所谓旗人不能务农经商不过是洗地党洗出来的东西,但是这个年代的旗人不去经商务农确实是常态。
因而,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自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后来乾隆年间则是屡次扩大养育兵的兵额,并试图划给田地,令旗人自食其力……最终当然都是然并卵。
然并卵归然并卵,旗人的旗饷还得照旧发。
自乾隆五年民乱四起,国库里的银子吃紧,甚至有发不出饷钱的时候——总不能停了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工程吧!在军机处某些人的暗示下,户部开始大规模拖欠旗饷,后来尹继善等人甚至商议少量裁撤旗营,特别是养育兵——这等动摇根本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通过的——却也免不了削减旗饷。
这一来,下面的旗人自然不满,差点闹出群体**件。
因为这件事,之前曾经奉命整顿禁军八旗旗务的和亲王弘昼便上了一道折子,“为旗务请开内务府七司衙门折”打算整顿旗务,减轻国家财务负担。
当时乾隆见了折子,大喜之下,连夜诏和亲王入宫奏对。
和亲王表示,“开国百年,到了如今,还有比臣弟小两三辈的宗室子弟,足有两三千人。每天提着个鸟笼子串茶馆、说闲话、养狗、栽石榴树,不如给他们安排个正经差使,也好拘管。一来得些进项,二来也免生些是非。”
那么,要如何才能达成这两个目标呢?
弘昼给出了一整套方案。
首先,内务府要开这么一个七司衙门,然后设立两个分司。
第一个,唤作宗室银行,另一个,叫做奉恩基金。
这“宗室银行”,是个股份制的机构,而且顾名思义,自然是面向宗室,有资格做股东的都得是黄带子红带子。入股全凭自愿,可以不入股,想要多入,也没门。
宗室银行,入股只论爵位,由皇帝在八位********(此时清出八大********中的睿亲王一系仍未被翻案,算上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一脉,正好八个)择一为银行总裁。股本则是一千两银子一股。身上没有爵位的,被视作闲散宗室的,只能入一股。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可入两股。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三股。三等奉国将军,四股,依次递增。
那么,宗室银行有了钱以后要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当作银行来用。发行纸币收铸币税自然是不用想,但是放贷款和做票号还是可以做一做的。
发行钱票自不必说,这年头的豪商,尤其是晋商,哪个没有自己的票号?大额的银子运输起来确实麻烦。而要说俺大清最赚钱的生意,在鸦片流入以前,自然是有放高利贷的一箭之地。
以爱新觉罗家的名义放贷,自然不愁收不回来——真出了问题,有的是官员抢着去逼着借债人卖田卖地卖儿卖女来还钱。七司衙门的人都面子大得吓人,真出点什么事,这个到户部找自己的门生批钱粮,那个去兵部武库寻自己的奴才借兵器——都姓爱新觉罗,谁也不敢招惹。
放高利贷什么的名声自然不好听,为了名声,清廷也曾经对于这方面出台了一些规定。当然,对于民间高利贷啥的,自然是管不到。最多是皇帝屡次下旨,命令地方官规劝。至于这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按说,这项业务是不可能通过的,但是和亲王有他自己的理由啊。你看,民间高利贷成风,尤其是地主一般都卡着农时放贷,逼得很多人卖儿卖女。朝廷呢,没有什么管理的办法,只能屡次申斥。但是咱们可以引导啊,宗室银行铺开摊子,派出去的人到了各地以后,按照当地的利率降一部分不就成了。
你九出十三归,我们可以十出十二归;你们四分利,我们可以三分利。这样大家都来借我的钱,没人借你的,逼着你降息。这样一来,宗室银行干的就是引导社会风气,利国利民大的好事,怎么能说是放高利贷这种缺德事儿呢?
不管说这话的赵昆自己信没信,反正乾隆信了。所以宗室银行里就有了这么一项业务,放贷。至于这具体的执行吗……呵呵,这种需要地方官配合还得深入民间的行为,真以为派出去的那些姓爱新觉罗的大爷能干好?
当然,为了防止捅娄子,和亲王拟了个条陈,规定地方官有配合七司衙门的义务——总之这是教化的事情,出了问题你们也是有责任的。
而除了放贷以外,宗室银行还有票号的功能。考虑到那些交子、当十大钱之类的类似官办产物的悲惨下场,宗室银行的票号并不需要政府背书。发行的也不是纸币,而是针对商人的票号。
所谓的票号,主要是指山西商人,也就是晋商,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形式。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兴盛于清朝。
山西那些醋坛子们开的杂货铺都能发行自己印的钱票,爱新觉罗家难道不行?不过扩大了一些罢了。无非是自收自兑,便利商旅。尤其是那些晋商生意来往于口内外周转,自然用这个方便地道——蒙古王公发句话,口内口外只认这钱票,自然就能方便地道。
这方面的业务,当然是由和亲王亲自管理,交给专门的人才运行,防止被宗室们坏了事。
你说人才从哪里来?不独人才,连渠道都有现成的——直接把晋商找个由头抄了家就是,浮财和亲王拿走,不动产宗室分分,剩余的人才由宗室银行吸收,买卖也接过来,放进另外一项奉恩基金里。
为这事情,山西先后死了两任巡抚,七个道台,才算办妥了。当年靠着卖给后金资源的晋商们终于被终结,男的为奴女的为婢——反正满清的制度就是主子奴才那一套,这才叫做求仁得仁。
总之呢,和亲王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宗室银行不但建立了起来,年底的分红还不错——出一两银子的本钱,乾隆五年年底就有二两银子的分红。因此上,入股的宗室们还是很满意的,反正倒霉的不是他们。和亲王的风评,也从有名的荒唐王爷变成了大清朝第一贤王。
大伙儿都说,尹继善克扣我们的钱粮,户部的捏着钱袋子不放手,这么多年除了俸禄以外,只有和亲王光明正大的给我们送银子,只论爵位,雨露均沾!这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和亲王不愧是开国以来第一贤王。因而,不少人都认为,这位王爷是配得上一顶********的。
当然,于许多低阶宗室、闲散宗室来说,这股价还是高了些。有的闲散宗室已经败家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五两、十两银子都未必拿得出来,更别说什么一千两了。可是没关系,低阶宗室、闲散宗室,还有下头生活无着落的旗人,除了‘宗室银行’,七司衙门还专门开了一个一样有差事有银子的“奉恩基金”照应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