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强龙与地头蛇(五)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绯红之月字数:4150更新时间:22/07/15 19:30:59
秦明轩的报告是在大宋328年4月送到杭州,看完秦明轩给的报告,礼部尚书熊裳又拿起三韩的报告。两份报告都不太短,里面包含大量当地信息。最新动向反倒不多。
报告里面讲,听到“我们没拿过幕府一文钱,没吃过幕府一粒米。养珍珠乃是大宋皇帝委托给我的产业,实在不能上缴”,幕府使者脸都绿了。留下一句‘你好自为之’,便愤然离去。
在三韩,王滋王子圈了一大块地,用亲兵逼迫农民在上面耕种。在三韩的大宋干部对此大大的不以为然,却也不得不承认,如此暴烈的手段大概是最适合三韩的办法。
让秘书把文件归档,熊裳继续干别的事情。他准备在第二天晨会时候做个简报就好。与建设红海通道与蒙古入侵天竺相比,倭国与三韩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天一早,熊裳就做了个简报。埃及的鼠疫已经结束,伯颜派人告诉大宋,他同意在红海到地中海之间挖掘一条运河。
听了这个消息,大宋重臣们都来了兴趣。工部尚书率先问道:“听闻欧罗巴有一亿人口?”
“大概吧。不过欧罗巴那边比较穷困,物产远没有天竺多。蒙古南下攻打天竺,在天竺北方与当地邦国大战,竟然没能迅速攻下。”
“天竺很能打么?”
“好像没有一触即溃。”熊裳讲述着礼部收集到的信息。
“那我们讨伐天竺南端邦国,岂不是会遇到难以对付的敌人。”海事局局长说道。看得出,海事局只差亲自组织远征军夺取天竺南端邦国。
熊裳也没有往那个方向引发话题,转而把三韩与倭国的局面讲了一下。就如他所料,没人对此事在意。赵嘉仁也不置一词。
礼部的事情刚说完,御史台的言官立刻开口,“官家,江宁知府文璋下令对江宁九十一户人家的一万三千多亩土地罚款,每亩罚款六贯。地方上哗然。”
听了御史台的这个指责,参加晨会的重臣们都很讶异。赵嘉仁则微微笑道:“竟然还有这等事?”
“官家!现在一亩水田也不过产粮三石。一石粮食两贯,一亩粮食的产量竟然被文璋下令罚的精光。实在是骇人听闻。”
“文璋敢这么罚,总得有些理由吧。”赵嘉仁问。
“这……理由尚且不知。”御史台的言官巧妙的避开问题,转而对文璋一通攻击,“粮食乃是国家大事,在文璋治下百姓被横征暴敛,简直是岂有此理。一万三千多亩土地至少能产粮四万石。可不是小数目。”
听了御史台的攻击,丁飞叹道:“九十一户人家就有一万三千多亩土地,还是至少一万三千多亩土地。还是亩产三石粮食的良田,看来这些百姓可不一般。”
吏部尚书文天祥本来神色严峻,听了这么一句,脸上露出些笑意。丁飞这厮说话够阴狠的,完全引用御史台的话,就向赵嘉仁强调一些重要信息。只是笑归笑,文天祥心里面并没有真的轻松。通过收十倍税的手段解决土地收购之前,三弟文璋提前告诉过文天祥。这次的事情更大,文璋竟然在信件中说都没说。就如丁飞看到的关键,九十一户人家至少有一万三千多亩土地,文璋彻底得罪了九十一家有钱人。自家三弟是真的胆气豪装。
被丁飞这么嘲笑,御史台的言官怒道:“官家,这些百姓就算是一等户又如何,他们手里的土地最多,若是让这些人心中不安,天下必然大乱。”
“嗯。”赵嘉仁微微点头,“你说的有点道理。”
听了这话,许多人神色都有些变化,如果赵嘉仁不再支持文璋,那意味着文天祥也不再受宠。这可能么?接着众人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杭州到江宁这么近,我们不妨就前往江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看看不就清楚了么。”
熊裳并没有特别支持哪一边,他眨了眨眼睛,完全搞不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
之后两天里面,有关这件事的讨论越来越多。以至于礼部侍郎都前来问熊裳,“尚书,听说官家想迁都江宁?”
“这……”熊裳突然想起好像赵嘉仁的确说过这么一回事,但是迁都是多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是说迁都就迁都。短暂发懵之后,熊裳问侍郎,“怎么会有人想说迁都呢?”
“江宁本就是高宗的行都,有人说若是官家不想迁都,怎么会如此对待地方豪强。”
“这……”熊尚书又无语了。打击豪强的理由听着有些莫名,仔细一想却又如此的合理。最后熊尚书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乱说话。”
赵官家委托军方组织出行,军人的基本训练就是不要拖泥带水,三天里面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消息传来,三天后那些被选中的重臣突然就接到了命令。礼部尚书与吏部尚书都没在出行名单里面,其他的部门大多都有人被点名,并且要求他们在三个小时之内带上出行的换洗衣物,立刻登船。
赵嘉仁坐在蒸汽船上,心情很不错。江上行船很容易就感觉到开心,特别是知道了这艘新船的龙骨是钢龙骨以及铁骨木壳,他就更开心了。
看官家在船上下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同时露出发自内心的欢喜。一种重臣因为好奇或者为了凑趣,就请官家批讲一下为何如此开心。
舰船龙骨主要作用是承重,是船舶,特别是小型船舶的最重要承重结构,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保证船舶结构强度。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
赵嘉仁只是讲了大宋的船只特点,却没有讲欧洲船只于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赵嘉仁能在127x年就派遣船队劈波斩浪环游全球,有明确的目的地,有经纬度测量技术固然是重要原因。大宋船只比起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船优越的多,则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
适合用作龙骨的大木头不多,运输更不方便。钢就没这个问题,笔直的钢材可以结合成超结实的龙骨。肋骨是船体内的横向构件。它承受横向水压力,保持船体的几何形状。将铁质船肋与钢质龙骨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船只的主体。与木质龙骨以及船肋相比,重量轻,强度高。加工起来还很方便。
“大家可能没造过船,那些木料需要专门处理。少则一年半,多则两三年甚至四五年。木料越大,处理时间越长。木料炸裂的几率越高。现在这艘船上用的木料都是板材类小木料。大批量制作,处理时间顶多一年。一艘上万料的大船,也就是造一两年而已……”
听着赵嘉仁讲述造船知识,重臣中有不少根本不知所以然。也有人只知道个皮毛。工部和机械部的倒是听明白了。懂或者不懂技术的重臣都想明白了,官员一般比官家知道的更多,赵官家与其他官家完全不同,官员想在专业上坑他,大概并不容易。
船只开的飞快,两天多就抵达了目的地江宁。赵嘉仁叹道:“当年我从江口到鄂州,每天不停的划船,也用了半个月。”
重臣们知道赵官家的赫赫武功乃是从二十多年前的鄂州开始,不过大宋的官员没有满清的奴化,只有那些真正佩服赵嘉仁的官员才上来称赞。没称赞几句,码头上的军队放行了数人,正是江宁知府文璋以及几名江宁的重要官员。
“走,下船。”赵嘉仁一挥手,带头下船。
文璋见到赵嘉仁,立刻行礼。赵嘉仁等礼毕,上前与文璋握手。同时笑道:“来了这么多人,你这边准备的如何?”
“官家,已经准备好了。”因为激动,文璋的脸有些发红。
这两人刚说了两句,其他官员已经跟着下船。众人有些见过文璋,有些没见过。没见过的都觉得文家个头比较高,文天祥身高直奔190,文璋也有185。和文天祥那种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相比,文璋倒是浓眉大眼,国字脸。国字脸皮肤容易显得紧致光滑,所以39岁的文璋看着也就是30出头,格外年轻些。
文璋大大方方请众人出发,码头外面已经停了一溜的马车。三个人一辆车,众人直奔江宁知府衙门。大宋是流官制度,所以官员都不去修建衙门。衙门的房子破损,就扛着。这样可以让人觉得他们清如水明似镜,另外也可以避免一个所谓的‘修了衙门,就要在当地长期任职’的诅咒。
现在的大宋官府规模快速增加,文璋这边的知府衙门就挺巨大的一栋办公楼。办公楼这边人进进出出,看着很热闹。
当天住下,第二天一早众人就到了一个巨大的会场。众人都被安排了座位,没多久,就有人被带进来,看穿着乃是普通的百姓。那百姓也不知道周围这么多人是干啥的,怯生生的看了看他们,然后上前给文璋施礼。
文璋问道:“今日叫你来,乃是让你叙述一下,江宁曹员外家为何抛荒。”
百姓虽然不知道在座的都是什么人,却也知道事情有些特别。他鼓起勇气说道:“回禀知府,曹员外家为了夺佃,所以抛荒。”
赵嘉仁早就知道原因何在,所以静静的听着。其他重臣里面不少都是有钱人,稍微一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宋不禁兼并,少量富户拥有大部分土地。为了能够最大获利,富户们夺佃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夺佃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佃户的地租。
被叫上来这位乃是一个曹地主家的佃农,他实在是无法忍受不断提高的地租,只能跑到城里务工。
“那些地现在呢?”赵嘉仁开口问道。
百姓一愣,没想到旁边听着的人竟然在知府面前公开说话。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就听文璋知府说道:“问你,你就答话。”
“是。”百姓应了一声,然后转向赵嘉仁说道:“那些地到现在还都荒着。那可都是好地。”
“嗯。”赵嘉仁点点头并没有再说什么。
倒是有别的官员询问了一些情况。不管怎么问,得到的回答也不离谱。这本就是一件非常普遍的夺佃事件,自然也没有超出夺佃之外的事情。
这位带出去之后,又进来新的百姓。他们讲述的事情都一样,地主们夺佃,夺佃的目的就是提高地租。
进来了十几个人都是如此。赵嘉仁已经听的有些烦了,其他人便是没有心烦,也都很疲惫。这可是九十多人的事情。若是一个个听下去,还有八十多件。
文璋趁机说道:“若是还想再听的可以留在这里,那些累的,我这边有文书可以给大家看。若是觉得文书有什么问题,便可以叫人来询问。”
赵嘉仁当然希望文璋能够准备的完美无缺,不过文璋若是准备的有缺陷,他也没办法。而且赵嘉仁对于案牍工作并没有特别的热情,于是带头起身去旁边屋子了。有些人跟着去了,倒是那些没有见识过这些的官员多数选择留下。
第二天就这么过去。第三天,文璋就请众人出发。能骑马的都骑马,有人帮牵着马匹。骑马水平不行的就骑着健驴。还有些实在是没能力骑牲口的就坐车。
江宁是个挺不错的地方,土地也平坦。此时已经是四月,田野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开始种植。让重臣们讶异的是,竟然有三成甚至更多的土地并没有耕种。看着那一片自然的模样,甚至没人打理。
“这些土地有些是官府已经买下,规划了新河道新灌溉区。但是还有许多就是抛荒的土地。”文璋对聚集在高处的大人物们讲述着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