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建国(下)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天花板字数:2069更新时间:22/07/18 05:36:53
刘一飞这么带人一走,在场的共和国高官,就只剩下了副总统刘永福和总理王卫国了在接下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这两个人将实际承担起建设国家的大任,直到刘一飞把日本鬼子的威胁彻彻底底地消除为止。王卫国当着在场几千号人的面,宣布了政府各个部门的人选,以及几项重要的政策。

除了几个重要部门的主官职务由刘一飞带来的人担任外,其它大部队职务,基本上是由刘永福提出来的人选担任。没办法啊,刘一飞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自然无法提出更好的人选了。当然还有一点,刘永福可是在大清朝享有盛誉的人,自然得卖给他一些面子吧。还有,台湾省分为四市九县,经济较好的台北、台南、高雄、基隆分别设为市,其余的设为县。这其中,四个市的市长全部为商人势力把持,九个县的县长全部为土著居民把持,亲清势力,只占了九个县的副县长一职,这种安排,让亲清势力的人颇有些不满。不过,其它两个势力都大力支持共和国政府,他们势单力薄,也掀不起大风浪。

外交部的部长,由刘一飞提名的林文彬担任,商业部部长,由与一连一排排长同名的赵长春担任,国防部,司法部,公安部,人民法院等重要部门,基本上是由刘一飞带来的人担任的。宗教部,农业部等五六个部门,则由台湾土著居民担任。商业部,外贸部等五六个部门,则由商人势力担任。亲清势力,表面上得到的职务最多,达到了十几个,可是,基本上全是副职,摆明了是过渡用的。不过,这些个只会空谈的人,也没办法派上大用场啊,能够不给共和国使绊子,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第一条政策,共和国在保证农业展的同时,鼓励展工商业,特别是鼓励展近现代工业。为此,国家将在短时间内筹集巨资,动民众,修建一条把整个台湾联系起来的公路。这不仅是展工商业的需要,也是保家卫国的需要。因此,王卫国还专门命令,公路的等级要求是世界上最高的,所有的桥梁,并且保证能够通过四五十吨重的车辆。有了这条道路,刘一飞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把手中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派到任何地方去,而不是单单只靠有限的直升机运力。

第二条政策,共和国提倡西学,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将筹集巨资,在省内修建大量各级学府。凡国人皆有受教育之权力,皆可以免费就近入学。

第三条,外交政策方向,共和国希望与各国以平等之地位和平共处,共谋展。共和国不承认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

第四条,共和国认为,大清政府**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事洋人如父;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极尽剥削之能事,致使民不聊生,国势日微。大清政府已经不能再担挡中华民族的合法代言人,因此,共和国不再承认大清政府的统治,并将倾全国之力,驱逐鞑虏,复我中华。

同时,王卫国还向日本国呼吁,要求日本国派出代表,前往共和国商谈赎回俘虏事宜,并且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承诺不再侵犯中国的利益。如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的话,共和国并不惧怕跟日本政府再打上几场花莲战役。

天降祥瑞的刺激,再加上共和国领导人在建国大典上的强硬讲话,使得国人的民族情绪高涨。台湾南北,终于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共和国副总统刘永福的带头下,所有的人,都把脑门后面那根丑陋到了极点的辫子割掉,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借着东风,王卫国向全国人民出呼吁,要求国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加强国家的建设。台湾本就是个经商气氛浓厚的富裕省份,有钱人多的是。而且,在此次的建国中,商人阶层得到的利益也是相当多的,最起码,共和国颁布实施的政策,基本上全是对商人有利的政策,所以,商人捐款的热情也是相当高的。

短短一个月之内,台湾商人捐献的款项,就达到了七十万两之多,再加上从日本侨民那里捞到的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和大量的房产地产,刘一飞的手中,总算有了一些象样的原始资金,再也不象刚来时的那样,手头上一两银子也没有。

有钱就好办事,这一点,打末来来的哥几个,心里再明白不过了。建国才没有几天,轰轰烈烈的修路建桥运动就开始了。跟旁人想象中不同的是,刘一飞并没有立刻着手修建从台北通往台南的大路,而是先修建从花莲通天台北的高等级公路。没办法啊,现在可是非常时期,就算是经济建设,也得先给军事准备让路。而且,台北到台南,本来就有几条多少象点儿样的公路,在战时,马马虎虎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等局势稍微缓和一下之后,他只要派些人力,把这些公路加宽加固就可以了。

据刘一飞了解,日本鬼子占据台湾时期,曾经动用了三十万日元,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从花莲通往台北的大路。也就是说,从花莲修建通往台北的路,其实并不是很难,所需费用,估计也就十万两银子左右,在现在的情况下,他刘一飞完全承担得起。而且,现在国民情绪高涨,只要刘一飞一声令下,几万劳工唾手可得,跟日据时期用刺刀硬逼着老百姓去修路,其效率自然是大为不同的了。刘一飞稍微估算了一下,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用不了半年,他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军车,就可以直接通过公路,赶往台湾各地了。

历史,已经在一**五年七月一日这一天,朝着对中国人有利的方向拐了一个弯;中国人,正以崭新的面貌,开始踏上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