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拨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夏言冰字数:2835更新时间:22/07/18 14:01:12
丁谓进了延福宫见了刘太后行了君臣大礼之后垂手立在一旁。他此时仍在猜测太后召见他的用意可是偏偏又摸不着头绪。若是雷允恭在皇宫之内就好了至少可以递个话出来把皇太后的心意提前告诉他。刘太后轻咳一声开口说道:“丁相再过月余时间就是清明哀家寻思着皇陵祭祀大典也该着手准备了故此特传丁相进宫商议一下这皇陵祭祀大典之事。“丁谓心头一颤心道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现在他最怕从太后嘴里听到与皇陵有关的事情不成想太后偏偏就拣他最怕的事情来说。“回太后皇陵祭祀大典年年都要举办微臣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不如太后还把筹备祭祀大典之事交给微臣去办微臣定然不会辜负太后的嘱托到清明的时候把皇陵祭祀大典办得风光无比!”“呵呵”刘太后和煦地笑道:“丁相真是我大宋之国之栋梁。只是丁相身兼数职公务繁忙。若是把这祭祀大典也交给丁相准备岂不要累坏丁相?让别人知道了无端笑话哀家不懂得体恤臣下。这不应天府尹晏殊刚刚调任礼部尚书。这皇家祭祀大典本来就是他份内之事哀家以为就把此事交给他办理也就是了。”刘太后一说得冠冕堂皇让丁谓找不出丝毫理由来反驳。可是丁谓还是决定要再坚持一下看能否劝说刘太后改变主意。

“太后微臣以晏殊乃新任礼部尚书很多规程都不熟悉。若是贸然让他准备皇家祭祀大典到时候闹出一些笑话岂不是有损皇家尊严?”刘太后沉吟了一下道:“丁相所说亦有道理。晏殊新官上任。难免有所生疏这样吧这皇家祭祀大典还是交由晏尚书筹备丁相你呢就费尽多在一旁为晏尚书把阵若是他有什么疏忽的地方。你就为他提点一下。”“如此也好!”事到如今丁谓只能点头赞许若是他再一味坚持徒惹太后疑心。相较太后先前的提议。丁谓现在至少争取到在一旁提点晏殊的权利。亦就是说晏殊在准备皇陵祭祀大典的时候什么事情都需要向丁谓通报一声那么如果晏殊现皇陵上有什么异常情况也不得不先向丁谓禀告然后才能再禀告给太后。“有微臣在一旁提点晏尚书。应该无甚问题。”丁谓点头说道。“那此事就如此定了!”刘太后道:“丁相你去向晏尚书传哀家的懿旨让他即日起先到永安县皇陵去祭拜一下为一个月之后的皇家祭祀大典做些准备。”不待丁谓回话。刘太后继续说道:“哀家困乏了丁相跪安吧。”丁谓一听让晏殊即日到永安县皇陵祭拜。心中顿时吃了一惊。目前皇陵乱作一团怎么能让晏殊过去呢?可是他尚未来得及出声提出异议。太后已经让他跪安了这让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无奈之下只有先跪安了。

“太后保重凤体微臣告退了!”出了皇宫丁谓心中盘片。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太后的懿旨既然下了。丁谓想不出任何理由阻止晏殊到永安县皇陵去祭拜。那么现在唯一地办法只有从晏殊身上着手。论起晏殊丁谓自然非常熟悉。虽然晏殊不象王曾、鲁宗道等人那样脾气刚烈敢于公然在朝堂之上与丁谓做对但是晏殊也从来没有象其他官员一样对丁谓满口阿谀之词、屈意奉迎。表面上看起来。晏殊整日里沉醉在艳词俚曲、烟花柳巷之中对朝堂之上三党之间相互争执从来不感兴趣可是丁谓却知道这不过是晏殊故意做出地表面之象实际上晏殊还是比较倾向于帝党一派的。若是丁谓不预先做些功夫就这样贸然让晏殊前往永安县皇陵那么晏殊回来之后必然据实向刘太后禀告到那时候丁谓和雷允恭费尽做的这些掩饰功夫岂不是全白费了吗?丁谓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有从晏殊的籍贯上入手。看看能否以此来打动晏殊。那么晏殊的籍贯是哪里呢?前面说过晏殊是抚州临川人也就是现在地江西人。和欧阳修是老乡。丁谓为什么会从晏殊的籍贯上打主意呢?因为丁谓是苏州长洲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吴县人。虽然江苏吴县和江西抚州两上地方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但是在北宋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属于“南人”。在北宋。只要是黄河流域以南的人都属于南人。与此相对应黄河流域的人自然属于北人。在北宋政坛上有个非常特殊地现象就是南人北人相互排斥排挤北宋政坛上很多重大事件就是因为南北之争引起的。比如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王安石是江西人属于南人受到当时黄河流域的大批北人出身地官员的抵制。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关于南北之争地起因老夏在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询一下资料。还回到正题再说晏殊。当初宋真宗景德元年。晏殊年仅一十四岁能在朝廷中与千余名进士比拼才智一时间无人敢缨其锋其才学之高、从品之纯。也多为世人所称道。但是。仅仅因为晏殊是江西人就遭到了号称是刚直君子地宰相寇准的阻抑。当时宋真宗要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寇准强烈反对幸好宋真宗当时非常喜欢晏殊他把寇准叫到跟前说道:“张九龄非江外人也?”宋真宗的意思是张九龄是唐朝韶州曲江人以文举进士而列相位既然唐朝可用一个岭南人为相宋朝给一个江南人同进士出身怎么不可以呢?见宋真宗执意如此寇准才无话可说。这件事情表面看起来是寇准反对宋真宗赐晏殊

同进士出身其实寇准的举动中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因为宋制规定:进士中佳者可以进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和秘阁只有馆阁中人才有机会得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的封赐。而北宋的最高权力机关??两府(中书省枢密院)缺人只能从翰林学士知制浩中选用。晏殊少年春风得意一下进馆入阁加有君上青睐最有希望长驱直入朝廷中枢那岂不是打破了北人垄断朝廷的格局吗?这是出身于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的寇准所不能容忍的。他阻止极力反对宋真宗赐晏殊同进士出身表面上公开搞歧视实际上是维持赵宋王朝从不用南人为相的体制。要知道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经宋太祖赵光义两朝四十多年从来没有南人位列宰辅的先例不用南人当政是当时北宋王朝的潜规则。直到宋真宗天禧元年启用王钦若为宰相才打破了北宋王朝的惯例。现在向为南人的丁谓就打算抓住晏殊也身为南人的这一点欲说动晏殊让晏殊与他结成同盟。丁谓领着刘太后的懿旨来到晏殊的府邸。晏殊连忙摆出看案叩接刘太后的懿旨。有了枢密使钱惟演的提前通气晏殊自然装作一副对太后懿旨茫然无知的模样。晏殊行过叩拜大礼后丁谓宣读了刘太后的懿旨然后把懿旨交到晏殊的手中。“尚书大人皇家祭祀乃国之大典尚书大人可要认真行事。“晏殊双手捧过太后的懿旨口中答道:”太后龙恩浩荡晏殊一定不辜负太后重托。“随后晏殊把懿旨供奉在香案之上这才和丁谓分主宾端坐书案两旁。“尚书大人你乃新官上任即赶上这国之重典真是可喜可圆啊。若是这差事办得漂亮少不得在太后面前又记一功。”丁谓端起茶杯笑呵呵地对晏殊说道。晏殊连忙抱拳道:“晏殊安敢谈什么功劳啊?只求能将这大典办得隆重风光不辜负太后美意便是。”丁谓道:“尚书大人能有如此胸襟老夫深为佩服。”顿了一顿他接说道:“可恨有些宵小却不识尚书之胸襟。任意在太后面前诋毁尚书大人。说什么晏尚书新官上任刚刚几日。人地两疏如何能担得起如此重任?有说道上门尚书大人身为南人把皇家祭祀大典交于尚书大人手中。于礼不合有换皇家尊严!真乃气煞老夫也!”晏殊脸色为之一变强笑道:“怎见得这皇家祭祀大典北人能办得南人就办不得呢?晏殊身为南人却是不服。”“是呀!”丁谓见晏殊火气上来。心中暗喜他捻着山羊须道:“老夫当时就在太后面前直斥他们乃一派胡言!”